【汽车人】商用车续演“争霸赛”,燃料电池成新战场
产业上下之所以对燃料电池商用车如此重视,原因之一是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美国初创卡车公司尼古拉汽车(Nikola Motors)不久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公司在没车交付的情况下,市值达到了132亿美元,被誉为第二个“特斯拉”。因为它和特斯拉分别取了上世纪著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名和姓。
两年多前,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推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明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此次政府启动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工程,实际上是全面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应用、政策环境营造,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根据丰田汽车的规划,至202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销量达到450万辆,而纯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的销量为100万辆。这意味着,零排放车型的销量占比不足两成,装有发动机的“新能源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混合动力车型)仍是消费的主力。
在新《规划》中,对于核心技术创新,以及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全价值链发展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客观地说,解禁“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合资企业数量限制”,已经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事情,又怎能再称之为“机会”?真正的机遇往往隐身于汽车行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