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由工信部组织制定,于2025年3月28日批准发布,2026年7月1日起针对新申请车型实施,已获批车型2027年7月1日起实施。
年4月16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主要新规定如下:核心要求提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上升为强制性要求。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是保障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的重要标准。现行版本为GB 38031 - 2020,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替代了GB/T 31485 - 2015等旧标准。2024年5月27日,工信部发布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GB 38031 - 2020主要对试验条件、电池单体与模组、电池包或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修改。
日前工信部一纸《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搅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风云。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国标,对电池的“不起火,不爆炸”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并且增加了多项安全性测试实验,并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
年7月1日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将正式施行。主要修订内容如下:热扩散测试修订:明确待测电池温度、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等。
不是,2026年新国标将开始实行。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国标旨在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问题,促使行业升级。该标准修订内容颇多。
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由工信部组织制定,于2025年3月28日批准发布,2026年7月1日起针对新申请车型实施,已获批车型2027年7月1日起实施。
年4月16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主要新规定如下:核心要求提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上升为强制性要求。
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新增了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具体要求如下:快充循环测试次数:该标准要求在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测试。这一数字的选择是为了模拟电动汽车在实际使用中可能经历的快充次数,从而确保电池在经过长时间、高频次快充后仍然能够保持安全性能。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是保障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的重要标准。现行版本为GB 38031 - 2020,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替代了GB/T 31485 - 2015等旧标准。2024年5月27日,工信部发布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GB 38031 - 2020主要对试验条件、电池单体与模组、电池包或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修改。
国家电动汽车电池新标准为《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标准主要修订和新增了以下内容:修订热扩散测试:新标准明确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必须达到“不起火、不爆炸”的标准,且烟气不能对乘员造成伤害。
国家对电动汽车电池的规定
1、国家对电动汽车电池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中,该标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对已获批车型设置一年过渡期,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具体要求如下:测试项目与数量:包括7项单体测试,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等内容。
2、热扩散要求:明确单个电芯热失控后,电池包不许起火、爆炸,且烟气不能对成员造成伤害。旧国标是爆炸前5分钟提醒,新国标更为严苛,能从出厂环节降低新能源汽车起火、爆炸风险,减少第三者损失。测试沿用外部加热、针刺方式,并加入内部加热法模拟电芯单体起火对电池包的损伤。
3、当电池循环次数达到500次时,其放电容量应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0%;而达到1000次时,不低于80%。 电池衰减分为正常衰减和非正常衰减。在质保期内,若电池衰减超过20%,消费者可要求免费更换。 目前,中国尚未发布关于电池衰减的国家标准,不同汽车制造商对电池衰减的判定方法和标准各异。
4、目前根据国家工信部规定,从2022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必需提供8年或12万公里质保(以先到者为准)。
5、要求不起火、不爆炸。其他修订:修改了适用范围和部分术语定义,修订了电池单体的挤压、加热等测试方法,以及电池包或系统的振动、机械冲击等一系列现有测试的要求或方法,更新了测试通用规则。该标准的实施,将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推动行业技术升级,未来新能源汽车或将更大规模使用磷酸铁锂电池。
6、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于日前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主要修订内容如下:热扩散测试修订: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和整车测试条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国家标准
年3月28日,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获批发布,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主要内容及变化如下:热扩散要求升级:从“单体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提升为单体热失控后整个电池系统不起火、不爆炸。
我国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强制性国家标准,即《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该标准被业内称为“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热扩散测试修订:明确了待测电池的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以及整车测试条件。
老国标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新国标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等。新增测试项目: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
目前根据国家工信部规定,从2022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必需提供8年或12万公里质保(以先到者为准)。
动力锂电池政策:国家出台了涵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文件,构建起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政策体系,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拟立项强制性国标:3月1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征求《锂离子电池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计划意见的通知。
排除铅酸电池:使用的动力电池不能是铅酸电池。纯电动续驶里程:符合规定:纯电动续驶里程需符合相关附件中的具体要求。综合燃料消耗量: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其综合燃料消耗量与现行的常规燃料消耗量国家标准中对应目标值相比需小于60%。
新能源汽车强制标准
核心要求提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上升为强制性要求。老国标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新国标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等。新增测试项目: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
强制标准: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该标准明确了电池在过充、碰撞等场景下的安全要求,包括要求电池在发生异常情况时,能提供5分钟的提前预警以供乘员逃生。 预警时间的局限性:虽然标准中规定了5分钟的预警时间,但这是基于静态测试的结果,可能无法充分应对真实世界的动态情况,尤其是在高速碰撞下。
行驶里程:对于非营运的小型微型新能源汽车,其强制报废里程为60万公里。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这一标准时,国家会鼓励报废,但并非强制。若车辆状况良好且符合安全标准,仍可继续使用。车辆类型:小型和微型出租车:报废年限分别为8年、10年和12年(具体年限可能因地区和政策而异,但通常不超过12年)。
对于新能源汽车,由于其零尾气排放的特性,非营运小微新能源车的报废标准以60万公里为基准。对于私家车,5座家用车和7座SUV等非营运小型和微型汽车没有固定的使用年限,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时,国家会倡导其报废。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针对20% - 80%充电时长不超15min的电池单体,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其他修订:明确标准适用范围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完善绝缘电阻要求;提升挤压、振动测试要求等。重要意义:保障安全:筑牢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引导技术:助力先进安全技术应用,敦促车企兼顾充电速率与产品安全性。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是保障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的重要标准。现行版本为GB 38031 - 2020,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替代了GB/T 31485 - 2015等旧标准。2024年5月27日,工信部发布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GB 38031 - 2020主要对试验条件、电池单体与模组、电池包或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修改。
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新标准还增加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项目,要求电池在进行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这一测试旨在确保电池在频繁快充后仍能保持“不起火、不爆炸”的安全性,满足用户对快充功能的需求同时保障安全。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 - 2020)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2024年5月27日工信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对旧标准做了一系列修改,核心是提高安全要求,达到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